服务热线:400-123-4150
当前位置: 乐鱼app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乐鱼app对话贾珺《故园惊梦》:园林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梦幻感

时间:2022-12-11 23:09:15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乐鱼app浦睿文化新书《故园惊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读者更可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充分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梦想。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乐鱼app寄托着我们对理想生活、与自然同居的向往。

  我们之前在线上直播中邀请《故园惊梦》的作者贾珺老师带领我们一起“纸上游园林”,并邀请贾珺老师讲述他是如何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关于“园林”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我们也请贾珺老师为我们做了简单介绍。

  中国的版图非常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既有南端的热带地区也有北方的极寒地区。所以南北方在建造园林时都会依托于自己原本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一些人文底蕴,进而打造出非常具有自身个性和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大体来说,南方的水土条件更好,物产更丰富,植被的生长状况也更好,所以南方的园林会显得更精致、曲折、婉约、秀气。这和南方本身的风俗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北方的园林总的来说可能没有南方的那么精致,但空间尺度更大,显得更开阔,或者说更大气、端庄一些。所以南北方其实都是依托于自己的优势和文化特色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景观。但自南宋之后,江南地区被视为中国国家造林水平最高的区域,园林数量也特别多。因此北方的很多地方在建造园林时也会拿江南园林作为样板,从很多地方学习江南园林的手法,但再怎么学也并没有完全丢弃自身的北方特色,依旧是以北方的风格为主体。

  书中有很多您的园林实拍图,您认为在实地考察和游园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欣赏一座园林的美?您的游园考察的经历中有没有什么趣事可以分享给大家?

  专业人员观看园林的过程很可能和大众游览园林的过程不太一样。首先,我会做好比较多的准备工作,先尽量多地搜集有关研究和文章,包括一些文件记录。而进园之前,我会仔细看一下门口的说明牌,或提前找好资料,弄明白它的平面布局是怎么样的,然后再按图索骥地去考察每一个方面。游园时我们会看得比较细致,会关注一些普通爱好者所注意不到的比较专业的细节。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做。但我也建议大家在进入一个古典园林之前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课,不要以一种完全一无所知的状态入园,这样可能会像走进了迷宫一样茫然。如果能够在对于园林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去游园,就会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有趣味。

  至于趣事的话,几乎每个人在园林中都会拥有不同的感触。因为古典园林是一种与季节、早晚时刻和天气充分融合的千变万化的景观。同样一个园林也经得起人反复去,因为每次的景观都不一样,经常会给人惊喜。比如以前从未注意过的某个局部可能会让人猛然意识到,原来它是这个样子,原来它这个时候最美,这些都会给人以很大的触动。在某些瞬间,你会自然地联想起一些古人的诗句,仿佛李白、王维、白居易这些诗人正站在你的身边,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另外,在游览一些热门的古典园林的时候,我还会特别注意那些导游或正在直播的网红在说些什么。很遗憾,他们口中的话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瞎说。明明是一处非常美好的园林,却经常会被说得极其扭曲,跟眼前的景观几乎毫无关系,充满了臆想,也显得滑稽。所以我觉得听他们说话也和看喜剧片一样,当笑话听听会很有趣。

  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园林的景观营造会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所谓的梦幻感,一种非真实感。它会故意打破时空的局限,把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看到的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说再造出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境,或把古代的很多典故复制到园林里,这是我们在所有其他建筑上都无法看到的,所以会产生某种特别梦幻的效果。另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园林视作最理想的栖居场所。不管一个人有没有钱和能力建造园林,他都一定会把园林当作终极梦想。尤其对于文人而言,在强大的社会秩序的压力下,他们经常会觉得受到了束缚,不自由,而一旦回到园林里,乐鱼app他们就觉得像是回归到了山林,成为了隐士,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就是说,园林之中存在着一种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虚幻感,能够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理想,或者说审美诉求,而这种诉求是三千年来绵延不绝的。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首先,中国园林历来就并非百分之百血统纯正,而是始终包含着一些外来文化交流的因子。比如元朝大都的皇家园林(北海琼华岛的前身)里就有一间由阿拉伯人设计的带喷泉的浴室,这种景观是中国本土所没有的。不仅如此,中国的很多园林里都会修建独立的佛寺,那些佛寺本身就是传自印度的佛教建筑在我国本土演化后的结果。从乾隆年间开始,中国园林里就出现了很多更加明显的欧洲文化元素。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圆明园的西洋楼,而不光是在北京,扬州和广州的私家园林里也出现了一些西方元素,如彩色玻璃、喷泉和西式的栏杆花纹式样。到了近代,尤其战争以后,中国被迫进一步打开国门,沿海的许多城市都被设为了租界,于是也开始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建造公园,乐鱼app大草坪、水池、雕塑等极具西方色彩的建筑手法都变得非常常见。虽然一些地方依旧固守传统,但自近代以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迹确实变得越来越明显,包括我们今天修建的许多公园或博览会的大园区也往往是以偏西方现代样式的居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表面上说是全球化,但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就是西方化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近代重修改建的结果,因此或多或少都会包含一些西式的元素。这本书里专门写到了狮子林,这座园林实际上就由苏州的巨商贝家进行过大规模重建,其中用到了很多钢筋混凝土和彩色玻璃,也采取了西式的画舫的样式。很好玩,也很有意思,看上去有些不协调,但也算是这个时代本身的烙印,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它,而是应该看到不同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历史面貌。

  园林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可以把园林看作一种立体的长卷国画,只是二维的平面转为了三维的空间,其中的欣赏方式和营造趣味是高度一致的。长卷画是一边展开一边欣赏,而在园林里,游客就相当于在用自己的双脚打开这幅画卷,一边走一边看到不断变化的景致。另外,古代的很多造园艺术家都兼具画家的身份,基本上不会画山水画的人是没有办法设计园林的。我们的国画中有皴法,这种表现纹理的技巧与园林里山石的摆放逻辑是相通的。假山就是一种由原本不相干的天然石头堆叠而成的浑然一体的山景,若不是胸中有丘壑、会画山水画的人,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的。自明朝末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古典园林开始直接拿古代名画作为范本来造景。明朝末年有一本很著名的造园著作《园冶》,这本书里就讲到了要想做好园林就必须多多地去学倪黄(元朝画家倪瓒、黄公望)笔法,以他们的画作为最高范本去造假山和园林。倪瓒画国画时经常会在山上放一个亭子,这后来也成为了很多园林的标配。而一些更早的画家,比如宋朝的荆浩关仝这种大画家都被后来的造园家视为楷模。乐鱼app许多造园的理论和画论也是直接相通的,这也非常有趣。大家在苏州园林里会发现一种很经典的场景:依托一面白粉墙,放两三块石头,弄一棵矮树,再加一个砖砌的匾额。这其实就是拿一面白粉墙作纸、用真实的石头来画的一幅画。贝聿铭先生也在苏州博物馆里以现代的抽象手法对这样的一种国画小品进行了复制。所以,爱好美术的读者可以多多关注古典园林。另外,古代有许多经典名画也是拿古典园林作为表现对象的。乐鱼app

  原标题:《对话贾珺《故园惊梦》:园林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梦幻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标签:园林新闻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