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app扬州园林在清乾隆年间,盛况达到极致,园林文化氛围极浓,这大致表现为静态与动态的两类。
静态的呈现,其一为园名的选定,从元明时代起,扬州园林大多数已不再像唐宋之时,园多冠以姓氏,如郝氏亭林、席氏园等,元明之时,如平野轩、竹深处、影园、嘉树园,清初,如休园等,已重视园名的文化内涵。乾隆时,更多追求从园景的山水特色和诗情画意来命名。如:卷石洞天、西园曲水、长堤春柳、荷浦薰风、梅岭春深、石壁流淙、临水红霞等,有的甚至以借景之特色来名园,如四桥烟雨,将园外之四桥烟雨迷濛之景纳入园内,似有几分空灵,但却为园景之特色。白塔晴云等亦是。它们比姓氏来名园,多了文化上的蕴藉气韵。从某一方面看,亦与京师皇家园林的景名的影响有关。特别是乾隆南巡之后,这种题名正是山水园林诗情画意的凝聚和概括。
其二为园中建筑,楼堂亭榭等等题额、楹联,大多选用唐人诗句中之契合者。《扬州画舫录》录之最详。
文化氛围的动态呈现,其一为收藏书画,一般园中,皆图史森列,最突出的是小玲珑山馆,丛书楼藏书十余万卷,山馆内的藏书、抄书、校书、刻书都很有影响,有些学者在山馆内读书、乐鱼app研究,著成传世的书籍,而山馆影响最大的则为朝廷编纂《四库全书》进书 776 种。另外,山馆收藏的字画,也十分丰富,如每年端午展出的钟馗图,既多又精,多出自名家之手。
其二为文酒之会很盛,如秦园、让圃、净香园、康山草堂等等,几乎各园皆有,而以筱园、小玲珑山馆和休园为盛。另一种文酒之会,则表现为水边的修禊活动。它由康熙间王渔洋、孔尚任肇始,至乾隆年盐运使卢见曾、曾燠等更加发扬之。
其三为戏剧活动。《扬州画舫录》说,乾隆时“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乐鱼app二簧调,统谓之‘乱弹’”。江春康山草堂有德音班,复征花部为春台班。后德音班归洪箴运,春台班归罗荣泰。其时,每班演员、后场常达数十人。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衣箱中有大衣箱、布衣箱之分。有的戏衣一套价值万金。由于盐商们组建戏班的热情很高,名角演好一出戏,常有千金之赏,外地演员纷纷奔涌而来,乐鱼app由于技艺的交流、演出活动的频繁,出现了许多名角,有些著名文人、戏剧作家也参与进来,如蒋士铨,致使扬州成为当时的重要戏剧活动中心。
其四,花木园艺和盆景,《扬州画舫录》卷二说:“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花则月季、丛菊为最,冬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以备正月园亭之用。盆以景德窑、宜兴土、高资石为上等。种树多寄生,剪丫除肄(蘖枝),根枝盘曲而有环抱之势。乐鱼app其下养苔如针,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璧之属,有圠有屾,有罅有杠,蓄水作小瀑布倾泻危溜。其下空处有沼,畜小鱼游泳呴嚅,谓之山水点景。”扬州盆景,肇始于唐宋,经乾隆时诸园的培育与传承,和后代不断地丰富,逐步发展为中国盆景五大系派之一。
其五,饮食文化,扬州的饮食文化与园林关系密切。红桥一带,茶肆、酒肆很多。如红桥西岸有茶肆名冶春社,乾隆间归田氏,又增荣饰观,改建成园林,更易名为冶春诗社。虹桥西南的西园曲水,《扬州画舫录》说,“即古之西园茶肆,张氏、黄氏先后为园,继归汪氏”,成为滨河临湖的一座名园。有的园林,皆是先为茶酒之肆,后发展为园林的。
除了花园式的茶酒之肆,多依桥傍水,而湖中水上亦多酒食之船。朱竹垞《虹桥》诗:“行到虹桥转深曲,绿杨如荠酒船来。”遇有湖上修禊活动,必有“曲水侍宴”。
有的盐商之家,“竞尚奢丽,乐鱼app一昏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备席十数类。临食时夫妇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自茶面荤素等色,凡不食者摇其颐,侍者审色则更易其他类”。到了盐商鲍志道,以俭相戒,又有人互相倡率,这种侈靡之风,才有了一些变化。
乾隆时的园林宴饮,对以后扬州的饮食文化,对淮扬菜系的形成影响很大。乾隆时,寓居扬州埂子上的绍兴盐商童岳荐辑录的《调鼎集》,记录当时食物二千余种。是当时扬州饮食材料烹制技法的一次梳理和记录。而著名的满汉全席,则为扬州盐商迎接乾隆翠华临幸的创制。《扬州画舫录》中也有具体的记载。
(节选自《扬州园林小史》,许少飞著,责编:严岚。广陵书社2018年9月第1版,定价48元)